东幻创新团队

作者: 时间:2020-10-03 点击数:4511 字号:

一、团队基本情况

(一)团队人员构成                       总人数:51

教师

博士

硕士

本科

4

3

7

37

(二)团队导师简况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1

1

2

首席导师情况

姓名

高天寒

性别

民族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数字媒体技术系系主任

研究方向

虚拟/增强现实、沉浸式智能计算、网络空间安全、

近三年获奖

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数学建模美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三等奖2项;独立执导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等奖1

主要承担课程

主讲“密码学基础”“无线网络安全”“在线互动媒体技术”“渲染技术”“数字媒体新技术”等本科生课程,及“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等研究生(含留学生)课程。

电子邮箱

gaoth@mail.neu.edu.cn

导师梯队成员情况

姓名

团队中分工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董傲霜

团队管理

副教授

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技术

dongas@swc.neu.edu.cn

喻春阳

学生指导

讲师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

yucy@swc.neu.edu.cn

王英博

学生指导

讲师

虚拟现实、动画、游戏

wangyb@mail.neu.edu.cn

二、团队研究方向

  “东幻创新团队”成立于2018年,是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高天寒老师发起的学生创新团队,团队根植于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泛虚拟现实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以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数字媒体技术系为依托,构建了面向泛虚拟现实(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方向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团队。

东幻团队通过校企融合实训、课外能力训练、实际项目参与、以项目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能力训练环节,团队全员参与实际项目,并形成了可操作、可演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涵盖教育、培训、工业、党建、医疗、文化、社交、旅游、娱乐、房产、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泛虚拟现实类产品、平台及应用。团队在三维模型/地形自动重构、渲染优化、云渲染、SLAM、智能寻路、LoD、基于OpenGLDirectX的底层图形控制与优化、图像识别、智能推荐、大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等算法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团队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东软、科大讯飞、点为科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了良性的产学研合作生态。

三、团队建设方案

  1. 建设目标

团队自建立以来以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泛虚拟现实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人员培养方面,借助创新竞赛、学院实训及实际项目对团队成员进行培养。技术创新方面通过加入中心的科研课题进行计算机视觉技术、渲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将目标定位于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成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方向的研发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成竞赛参与以及创新创业的成果产出。

  1. 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拥有完善的教学与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避免成员的松散。通过日常活动和jam比赛等方式加深成员彼此了解,并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能力训练环节,团队全员参与实际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团队凝聚力。同时在队伍组建上避免团队的拼凑现象,注重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保持小组的长效构成,成员可以在长期合作中磨练创新能力,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具体实验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坚决杜绝一人搞研究,全部包干的现象。

团队注重学科交叉,通过指导教师的统筹规划,实现多学科混合的形式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专业、学科、学院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组合功能的最大化。同时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创新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1. 团队辅导机制

团队辅导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校企融合实训、创新创业竞赛、实际项目参与、以项目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能力训练环节,团队全员参与实际项目,并形成可操作、可演示的阶段性成果。

配合实际项目的制作需要,团队每周进行内部课程培训,提高成员的项目制作能力,并定期组织技术分享,解决项目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老成员对新成员的辅导实现技术的创新与传递。对于团队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把控,通过阶段性的项目验收实现对成员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评价,并通过小组宣讲,组间互评等模式锻炼成员的表达能力。

团队现已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培训计划,贯通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团队全员参与“渲染技术”、“虚拟现实设计与开发”等相关课程教学,并在课后通过项目实践进行能力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运行管理机制

团队成员选拔通过学院小实训、报名创新竞赛等方式进行。团队依托泛虚拟现实中心,同学通过报名学院小实训,实训结束后根据表现进行成员遴选。同时本科生可以通过依托中心报名参与创新竞赛来进入创新团队,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遴选和竞赛分组,并对竞赛进行培训指导。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借助泛虚拟现实中心的软硬件资源与尖端技术,对团队提供支持,完成从人才培养到创新竞赛以及成果产出的整体把控。

成员淘汰根据团队周报及定期的小组展示,对不合格的小组进行拆分重组,对于不合格的成员采取淘汰措施。

  1. 预期成果(论文、专利、竞赛获奖、注册公司、成果转化等)

团队预期在三年内发表学术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得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以上4-5项;全员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对于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力争注册学生创业公司1家。

  1. 进度安排

拟申请3年。

第一年上半年,首先进行新成员遴选,组织同学进行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计划的参与。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下半年,组织同学进行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计划的参与,争取获得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以上1-2项。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对于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第二年上半年,对于上一学年获奖的竞赛作品与创新创业计划进行重点开发与成果转化,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下半年,争取获得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以上1-2项,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对于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第三年上半年,对于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力争注册学生创业公司1家,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下半年,争取获得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以上1-2项,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计划发表论文1篇与专利1项,对于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 电话:(024)83680498  传真:(024)83680522 邮编:110169